据CHIP的最新调查数据,人均可支配月收入(个人所得税以外的实际可支配收入)在1万元以上的家庭比例仅为0.61%。由此看来,月可支配收入1万已经超过99%的人了。人均可支配月收入在5000-10000元区间占比为4.52%;而大多数中国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月收入在500-1500元之间,约占40.71%。
至于大学生的收入,报告中也给出了一些数据。根据麦可思《中国2020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》的数据显示,月收入(税前,包括工资、奖金、津贴等)在1万元以上的应届毕业生仅占该群体总人数的4.3%。同时,68.1%的本科毕业生月收入低于6000元。
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,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教育。每个家长都希望学生能成为大家口中的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教育正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个家庭的重中之重。
但是殊不知,学生的成绩也与家庭收入密不可分,因为在不同的收入条件下,可以提供给学生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也有很大的不同。对此,有人将家庭收入划分为十个等级。
学霸常扎堆在第5级,大多数家庭在第4级别
在家庭收入等级排名中,1级到3级,家庭年收入低于8万元被列为贫困家庭,其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。如果家里有两个在上学的孩子,生活只会更加困难,投入教育的成本也会大打折扣。
家庭贫困不利于学生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。但家庭太好,往往也是同样的情况,因为从小生活在过于优越的环境中,很难意识到学习对自己的重要性,所以很容易在学习上放松警惕,导致最终结果不尽人意。
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年收入都在8万元到15万元之间,属于低等级。小康家庭既能满足生活需要,又能保证学生的教育。除去必要的开支,一年可能不会省下多少钱。但如果生活在三四线城市,倒也能过得比较“滋润”。如果没有房贷、车贷等贷款,那么这家人就可以达到更好的生活水平。
学霸往往扎堆在第5个等级中产家庭中。根据经济学的定义,中产阶级是指满足低层次的“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”的阶层,且中等层次的“情感需求和尊重需求”也得到了较好的满足,但不到追求高层次的“自我实现需求”的阶级。
也就是说,如果你达到了中产阶级,你就达到了小康水平的顶端,这也是大多数人一生奋斗的天花板。毕竟现实中能够达到“自我实现”的人很少,能达到的人基本可以说是人中龙凤了。
中产家庭虽然不是特别富裕,达不到学生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程度,但学生的教育费用还是比较容易承担的。在外部资源的支持和学生自己的努力下,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也是相对自然的。
此外,中产家庭的父母大多是高知识分子,他们也能潜移默化地为学生树立榜样,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。像教师、公务员等,他们时刻在为孩子树立榜样,帮助他们规划未来。所以,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学霸多扎堆在这个级别的家庭了。
不过,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条件主要还是与他们所在的城市有关。一线城市年收入40万的家庭,不一定比四线城市年收入15万的家庭好。大城市的消费水平太高,家长花在学生教育方面的资金也会越大,一年可能就要花费近10万元。
6级以上家庭的收入水平,是大多数家庭无法达到的。年收入80万元以上,可以说是衣食无忧,学生也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,家长也有条件为他们提供各种资源。当然,6级以上的家庭生二胎也是完全没有压力的。
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
虽然条条大路通罗马,但有一些学生一出生就在罗马。高收入家庭培养出来的学生,大多见多识广,思维格局也比较开阔,也很有自信。无论在学习、结友或未来的工作中都能无往不利。
除了家庭教育,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资源。他们可以花大价钱去名校读书,也可以请名师单独授课。就算学生本身天赋不够,在这种“追着喂饭”的环境下,也很大概率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。
与富裕家庭的学生相比,寒门学子更多的是要靠自己。由于家庭贫困,父母几乎无法在教育上提供任何帮助。学生的未来只能靠自己的努力,在这种情况下,努力读书就成了唯一的出路。
当然,上述数据可能并不那么准确。但是,无论家庭收入如何,父母都应该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。好的教育方式可以扭转家庭收入给学生带来的一些差距,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积极影响。